“老人拿出家里瓷板畫,弱資源村滿滿一層灰,化振拂去灰塵后才看清楚畫中人,興該原來是從何他的太爺爺,再一看落款,入手還是弱資源村清咸豐年間的舉人。”張靚秋回憶道。化振
對話中的興該老人是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豐梧村村民王壽權。起初張靚秋請他講講祖上有什么典故,從何老人連連擺手,入手閉口不答。弱資源村但架不住一再追問,化振他這才拿出了家中的興該瓷板畫。“后來老人來了興致,從何講得停不下來,入手追著我們說。”張靚秋笑著說。
在豐梧村,不止瓷板畫,還有更多“蒙塵”的記憶正在被發掘,這也是張靚秋和同為建筑設計師的丈夫劉魯濱深入該村進行文化賦能鄉村探索的目的之一——喚醒“沉睡”的鄉村文化。
文化如何賦能鄉村?一千個村有一千種答案。受地理歷史、自然資源、經濟基礎等因素影響,每個村莊的文化基因與稟賦各有特色,能撬動的社會資源也不同,從而分流出強資源村和弱資源村。
在皖南,文化資源強村燦若星斗,如享有世界文化遺產之譽的西遞、宏村,或是被朱熹贊為“天下第一村”的呈坎,抑或是有“中國古祠堂建筑博物館”之稱的南屏等,這些村歷史文化資源厚重,文化品牌吸引力強,保護、傳承、挖掘文化資源都走在了前列。
同時,更多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弱資源村,它們該從何處著手?在豐梧村、西溪南村、碧山村,一批像張靚秋夫婦這樣的新鄉人與當地村干部、村民一道,正在進行一場鄉村文化資源發掘、整理、活化利用的探索,試圖走出一條普通村子可以借鑒的文化賦能鄉村路。(據《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