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特開心》作為開心麻花團隊的首檔團隊綜藝,終于在近日落下了帷幕。沈騰有收視保障沈騰,好牌再加上馬麗、百億不說常遠、票房艾倫等開心麻花團隊的影帝也救樣打知名成員,按說這檔綜藝應該會有不錯的沈騰口碑。但實際上隨著節目的好牌播出,眾多的百億不說觀眾發現,雖然《麻花特開心》的票房下限不低,但是影帝也救樣打上限也同樣不高——總而言之,那就遠遠不能達到大家的沈騰心理預期!
首先就是搞團綜(團隊綜藝)這件事,原本最為常見的是偶像團隊的真人秀綜藝。但是如果把這個團隊變成了喜劇團體,那么無疑會更具有優勢——專業人員去搞笑,未免有點降維打擊了!開心麻花作為國內老牌的喜劇團體,在團隊綜藝上卻顯得有些“腳步落后”。先是有德云社的《德云斗笑社》獲得了成功,并且還推出了第二季。之后就是遼寧民間藝術團的《象牙山愛逗團》,同樣走在了開心麻花之前。
但《麻花特開心》卻沒有汲取這些成功綜藝的經驗,在整個節目的框架、內容、細節的打造上,選擇了相對不適合的“重點”。簡單形容的話,那就是讓一群動動嘴皮子就能把大家逗笑的人,非得去做一些老套、無聊的游戲,來推動節目的進程……不得不說,這就有點離譜了!
其次就是參演人員的問題,同樣讓節目的水準難以達到頂尖。首先大家基本都承認的是沈騰是當之無愧的王牌,甚至是在搞笑效果上更是王牌中的王牌!但《麻花特開心》中呢?沈騰依然發揮出色,但是卻也顯現出了其他人的差距。馬麗、常遠、艾倫等人還好,多少能和沈騰產生一些化學反應,但其他開心麻花參演的演員,就顯得效果不是那么好了。本來開心麻花團隊最擅長的是舞臺表演,真人秀綜藝本來就缺乏經驗,而當有近乎一半人呈現水土不服的態勢,那么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參演人員的另一個重要問題,也和節目的設定有關。以沈騰為主打,這是必然的選擇,但或許是為了讓開心麻花團隊更多成員露臉的目的,多達12人的常駐MC,大量地分散了鏡頭。而除了開心麻花團隊本身的演員,每期還有飛行嘉賓的參與——小沈陽、李誕、楊超越等等,這些嘉賓不僅分去了更多的鏡頭,甚至也搶了不少的風頭!這個原本要去推介開心麻花團隊其他“不知名”成員的初衷,又顯得背道而馳了……
周星馳是當之無愧的喜劇之王,沈騰雖然是百億票房影帝,卻距離喜劇之王的桂冠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綜藝節目上的表現,沈騰卻會顯得更加得心應手。這是難得的天賦,也是很多人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種神奇“技能”。而如果我們用另一位比較常見綜藝咖楊迪來參考,《麻花特開心》中只要有一個類似楊迪的存在,在融合上效果可能會更好。常遠或許有這個潛質,但是相對有些過于認真了,可以說是整個《麻花特開心》最大的遺憾。
遺憾是難免的,但是常遠如果參加真人秀的經驗再累積一些,馬麗和艾倫的人設更突出一些,他們就會與沈騰產生更好的碰撞。當然其他的演員也是如此,找好自己的定位,然后發揮自己的優勢,整體的節目效果就會更好。但如果說《麻花特開心》如果有第二季,想要做得更好些,那么在節目的設計上,就真的要多下點功夫了——好的演員可以成就好的節目,但好的節目會讓演員有更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