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更自由的上頭創作環境、學習更前衛的弗吉設計知識、接觸更多元化的尼亞拿設計理念,越來越多的大神導師同學選擇出國學習建筑/景觀設計專業,究竟:
-如何打造一份獲名校青睞的學建校作品集?
-海外留學除了光鮮的學位之外,還能為我們的筑南專業素養增添什么?
-留學期間,又會有哪些讓我們接近理想的上頭機會?
...
本期,跟著弗吉尼亞導師
一起探索建筑設計的弗吉多元
來看頂級名校大滿貫明星導師
都有哪些申請經驗和建議
Q&A
楊老師 X 小美
學科背景和出國留學的加持,不只是培養了我的設計審美或一技之長,而是讓我擁有了一種看世界的獨特視角。
小美:您是如何走上建筑設計這條路的~
楊老師:
我曾就職于美國及德國知名設計事務所,任職LEED AP(綠色建筑高級顧問),參與了馬里蘭州濱水空間規劃、灣區大型生態疏浚實驗分析及規劃類項目。我還設計參與了一些國內外商住綜合體、LEED綠色建筑評估及設計、教育景觀、歷史保護等項目,包括智慧城市、虛擬場景拓展等延伸議題,參與項目連續兩年獲得ASLA獎。
最初,我是因為熱愛繪畫才選擇了設計的道路,但真實進入到設計學習后,發現設計學科是一門非常復雜且綜合的學科。我的學科背景和出國留學的經歷,并不只是培養了我的設計審美或一技之長,而是讓我擁有了一種看世界的獨特視角。
楊老師個人作品
藝術教育因為其高度個性化和自由度,更貼近于設計的本質:一個不斷質疑和持續探索的過程。
小美:從建筑設計師到國際藝術教育導師的轉變,您都有哪些變化?
楊老師:
設計師往往被項目資源、落地可行性和客戶要求所限制。
在有限的條件框架下做出符合各方期待的設計更像是一個成熟的“試題”,而藝術教育因為其高度個性化和自由度,反而更貼近于設計的本質:一個不斷質疑和持續探索的過程。
建筑本來就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充滿了廣泛的可能性,也需要多方的視角和不受限想象力,而需要不斷學習和運用交叉學科知識的藝術教育項目常常更能滿足我對廣泛可能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索自身'這是我最核心的教學理念。作品集展現出的深度能使學生更有機會脫穎而出。
小美:您是如何形成自己如今的教學風格的?您的教學理念是什么?
楊老師:
“探索自身”這是我最核心的教學理念。
在設計工作和教學過程中,比起一味迎合院校喜好,追隨熱門話題,所展示出的作品集深度更有機會在一眾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小美:留學期間,您的學習生活都有哪些難忘的經歷與感受
楊老師:
籠統來講最大的感受就是學校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并且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學校的導師也都很有個人魅力,幾乎每個人都會帶狗來上課:)
在高年級的課程中,學生依據個人興趣愛好可以選擇不同的studio,選課的自由度也幫助學院內的學生更好地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深耕。
學校也會提供一些和行業知名事務所接觸和實習的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
楊老師個人作品
在硬實力過關的條件下,學生要提升自己跨學科的可能性。
小美: 建筑設計的學習應該具備什么能力?
楊老師:
除開設計審美、技術等等,我更看重設計師的溝通能力。
設計師的工作中,與不同背景的客戶、合作方合作的狀況非常常見,與人溝通并精準地傳達自己的想法,準確了解需求并配合的能力至關重要。
在硬實力(技術實力)過關的條件下,現代的設計師應該多去提升自己跨學科的可能性,包括但不限于新技術和其他學科的理論等。
我什么都會 VS 我有自己的想法
小美: 中外學生各有哪些方面比較突出,而哪些方面缺少必要的知識和訓練?
楊老師:
中國學生擅長表現“我什么都會”,而外國學生擅長表達“我有自己的想法”。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國外學習的語境下,的確常常本地學生能夠更快地理解并延展導師的建議,但這并不代表中國學生沒有自己的想法。
雖然許多特殊語境下的話題,尤其是文化類的議題,中國學生常常難以代入或理解,但系統性學習到研究方法論后,中國學生也可以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這其中,大量的閱讀(包括但不限于本學科知識)和案例分析研究是必須的。
轉專業的學生需要思考自己的交叉背景能夠為設計注入什么,不要一味比較圖面質量。
小美:建筑設計作品集都需要準備什么內容
楊老師:
高質量的作品集更看重作品集的深度而非廣度,因此,在挑選項目命題時,主要選擇自身興趣偏好方向,搭配一些熱門議題,在興趣的驅動力下深入挖掘,能夠更好地展現自己的個性,讓作品脫穎而出。
在申請過程中,跨專業的同學也不必太過焦慮:需知技術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打開思維探索跨學科的背景能夠給自己帶來怎樣新穎的視角,能夠盡可能地將個人背景轉化為申請優勢。同時,許多院校也十分歡迎跨學科申請設計專業的學生,甚至會有一部名額或項目專門為跨學科背景的同學設立。
因此,跨學科的同學們在申請時除了需要補全基礎的設計知識外,更多地需要深挖自己的交叉背景能夠為設計注入什么,而不是一味同本專業本科同學比較圖面質量。
建筑設計作品集的三大誤區。
小美:學生們在做作品集時存在哪些共性問題呢?
楊老師:
準備作品集常常有三大誤區:“這個方向學校會不會喜歡”、“這張圖怎么畫好看”、“我覺得還早”。
在準備作品集初期,制定一個自己可實現的時間規劃是非常有必要的,這關系到最終作品集的質量。我在這方面的風格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制定不同的策略:缺乏信心的同學,需要不斷地鼓勵以提高自驅力,而有拖延癥的寶寶們則需要瘋狂敦促啦。
學生的個性都是截然不同的,每一個都是非常特別的存在,因此在項目開始時我會著重引導學生往自己的興趣方向走。導師所做的內容永遠是“優化”和“拓展”,是幫助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興趣方向上走得更廣、看得更深。
給建筑學員的一些建議
小美:對于學習建筑的同學,您有什么建議嗎?
楊老師:
軟件是練出來的,不是看視頻悟出來的:技術技能的提升需要大量的上手練習。
盡早地實習或參與實際項目:這能幫助你快速地了解行業生態,對個人的專業和興趣方向更加明晰,也會豐富自己的履歷。
保持健康的身體:設計類的學習需要大量的練習和時間,也要求設計師有向外的好奇心和向內的感知力,保持良好的體魄是一切的前提啦!
做一個有計劃性的人:制定計劃,完成計劃,是設計師不論在工作還是學習中都需要建立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