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鮑健和陳德賢夫婦將最后一件行李塞進汽車后備廂,山到送教從深圳出發(fā),百色駛向一千公里外的德保東西廣西百色市德保縣——未來三年,這里將成為他們的夫妻輔導“新家”。鮑健是跨山深圳市聚龍科學中學副校長,陳德賢是過海故事坪山高級中學數(shù)學老師。這對“70后”夫妻作為國家鄉(xiāng)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團隊成員,協(xié)作分別赴德保縣職業(yè)技術學校和德保高中開展支教工作0后
據(jù)了解,從深坪山區(qū)和德保縣是圳坪國家東西部協(xié)作發(fā)展戰(zhàn)略框架下粵桂協(xié)作的結對地區(qū)。近年來,山到送教兩地持續(xù)深化幫扶機制,百色在教育、醫(yī)療、產業(yè)等多領域開展深度合作。特別是在教育幫扶方面,坪山區(qū)持續(xù)選派優(yōu)秀教師赴德保支教,推動深圳優(yōu)質教育資源向德保輻射,促進兩地教育資源共享與教育質量協(xié)同提升。如今,鮑健和陳德賢夫婦也跨越山海而來,成為這一幫扶機制的生動實踐者。
只要需要 立刻奔赴
“通知來得很急,因為原定人選有特別原因去不了。組織有需要,我上。”說起過來的契機,鮑健回憶道。雖然決定來得突然,但他幾乎沒有猶豫。妻子陳德賢在感到意外過后也馬上選擇一同前往:“一開始聽說丈夫要去德保幫扶,確實覺得有些突然。但其實我們心里一直有支教的想法。”恰好陳德賢所在的學校也需要選派教師前往德保,她便主動報了名。“既能互相照應,也是一次難得的人生經歷。作為一線教育者,我也很想親身了解不同地區(qū)孩子們的教育狀況。”
陳德賢
8月22日,經過一天的車程,夫婦倆抵達德保。車上載滿了行李。“考慮到長期駐扎,帶了很多東西。”來之前,鮑健做足了功課,特意拜訪了前兩任在德保縣職業(yè)技術學校幫扶的校長,深入了解學校情況。而實際的德保比他們想象的更加溫暖。“當?shù)氐娜撕苷嬲\,一切都安排得很好。學校對我們的行程、住宿等都做了周全安排,縣里領導還專程來拜訪,坪山區(qū)在德保掛職的領導也表示了關懷。”
引進師資 送教輔導
說起對德保縣學生的第一印象,夫妻倆脫口而出的都是“淳樸”。從深圳來到德保任教,鮑健坦言兩地學生在基礎上確有差異,但他格外欣賞這里孩子的質樸和禮貌。陳德賢也被孩子們的真誠深深打動:“雖然大家基礎相對薄弱,但學習態(tài)度很認真,總是用明亮的眼神積極跟我進行課堂互動。”在她班上,有個害羞的小男孩,起初提問膽怯又小心翼翼,如今已能大方地走近請教。“老師就是來給你們答疑解惑的,在生活學習上遇到任何問題都能來問我。”這句鼓勵讓男孩漸漸打開了心扉,也讓陳德賢更堅定地走進孩子們的世界。
鮑健與學生們
如何將深圳的教育資源與德保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兩人都付出了細致努力。作為校長,鮑健有清晰規(guī)劃。“不管是普高還是職高的學生,我都認為升學是首要目標。”他指出,學校已開設了一些有競爭力的專業(yè),如珠寶設計與加工,“該專業(yè)是深圳近年在德保設立的,每年都安排老師過來指導,目前已經發(fā)展得不錯。”
接下來,鮑健計劃讓深圳學校的老師來送教、開展線上輔導,幫助德保師生成長。“以我一人微薄之力幫助每個學生很困難,但我希望能夠幫助學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學提升,進而影響到老師,最終讓當?shù)貙W生得到發(fā)展。”
互相陪伴 重安新家
生活中,夫妻倆相互支持;工作中,他們更是彼此的戰(zhàn)友。“就像在這里新安了一個家”,鮑健這樣形容夫妻同在德保的感受,“沒有后顧之憂,能夠更加安心、更加專注投入到工作當中。”陳德賢也有同感:“兩人一起過來可以更快安頓下來,感覺很好。”
夫妻倆的孩子已經工作,對他們的決定非常支持。“第一次跟小孩說起我要來幫扶,她很擔心我一個人在這邊。”鮑健說,“后來我說媽媽也跟我一起去,她就放心了很多。”孩子經常關心他們是否適應,“但當?shù)匕才诺煤芎茫卜艑捫模f有時間到德保探望我們。”
面對三年的幫扶周期,兩人都有自己的期望。陳德賢坦言希望推動兩地教育的互補,“我想將廣西這邊孩子的勤奮質樸努力的精神帶回去,也把廣東孩子的開放多元活潑影響到德保這邊,讓大家都實現(xiàn)更好發(fā)展。”
“既然來了,我會全心全力做好。”鮑健說,在開學第一次晨會上,他告訴學生們:“我們來這里幫扶寄托了很多希望,希望大家都能在這三年中逐步成長。”
教育幫扶,是心與心的相守,更是夢與夢的相連。鮑健與陳德賢在這片青山環(huán)抱的土地上,不僅傳遞著知識與希望,更用陪伴和堅守,書寫著粵桂協(xié)作的動人篇章。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趙少君
往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