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論IFA 2025時,半壁江山除了最新的文帶家電和消費電子,我們還能看到什么?看完
2025年9月5日,第101屆德國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IFA)正式開幕,精技已作為歐洲規模最大、華中歷史最悠久的國科消費電子和家用電器展覽會,IFA雖然至今已逾百年,占據卻始終屹立于技術與創新的半壁江山潮頭。
熱點科技作為國內有影響力的文帶科技媒體,長期關注科技熱點,看完致力于測評新、精技已酷的華中數字產品與AI應用解決方案。本次,國科我們再次以IFA官方媒體參展,占據為您帶來最新、半壁江山最快的一手報道,與您一起共同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
而身處德國柏林現場,我們最直觀的感受是:中國品牌的“風”,不只吹到了柏林,甚至已經快要成了“主角”。首先,在數量上,來自中國大陸的展商占比已接近半壁江山,形成一股無法忽視的力量。
圖片來自公眾號:國際展會名錄
數量背后是“質”的飛躍,中國品牌正在從單純的參與者,加速轉變為技術趨勢和行業議題的重要塑造者。接下來,我們將從各個領域出發,為您詳細解讀中國企業的產品力究竟如何爆發,共同探索文章開篇那個問題的答案。
看點一:中日韓RGB LED上演“三國殺”
說起IFA展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家用電器,而說到家用電器,電視一定是繞不開的話題。今年IFA展會上,以海信、長虹、索尼、三星、LG等品牌為代表的各家電視品牌上演了激烈的“電視大戰”。
但這其中,卻出現了一些微妙的“時空錯位”:當海信已經將百吋級RGB-Mini LED電視推向量產,索尼卻仍在謹慎地展示其原型機,盡管三星的Micro LED技術在概念上依然優秀,但其高昂的成本依然讓它只能停留在頂級富豪的客廳。這場“電視大戰”的關鍵勝負手,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參數競賽,而是量產能力與市場節奏的比拼。
本屆IFA展會上,我們看到了海信帶來的全球最大116吋RGB-Mini LED電視UX、RGB-Mini LED電視新品U7S Pro、最大可定制到271吋的Micro LED巨幕等諸多堪稱“狠活”的產品。
最受關注的全球首款量產RGB-Mini LED超旗艦電視UX,能夠通過RGB-Mini LED發光芯片、信芯AI畫質芯片H7的核心算法升級進一步解封硬件性能,實現“高色域、高色純、高精度控色、低藍光護眼”的目標。這主要得益于其內置的光色同控AI畫質芯片H7,該芯片支持行業量產最高的3×10240分區控制,以及行業最高的108bits控色精度,成為保障呈現效果的基石。
此外,在IFA首次亮相的RGB-Mini LED電視新品U7S Pro在完整繼承旗艦產品優秀表現的同時,價格卻更親民,將這項最新的技術帶到更多普通家庭中,被稱為“2025年最值得買的RGB-Mini LED電視”。
相較而言,國外幾個大廠商策略各有不同之處。索尼雖然也走向RGB-Mini LED路線,但目前還沒有成熟產品。此次IFA展會中,索尼在一個模擬電影的場景中展示了其RGB-Mini LED原型機,預計到2026年才能看到其面向大眾的量產的產品。
三星在IFA展會現場為我們帶來了其首款115吋Micro RGB電視。它使用了三星自研的Micro RGB LED技術,在面板的背面精細地排列了可獨立控制、單顆尺寸小于100微米的紅、綠、藍三色LED芯片,此外電視還采用了Micro RGB AI引擎,通過AI技術可優化畫質與音效。
過去,中國電視品牌長期曾長期處于追趕者的位置,每次一個新的技術往往要等到日韓企業做出產品、成熟之后再進行跟進。但這樣的情況在如今卻出現了反轉,當海信已經用量產的產品有力地證明RGB-Mini LED是未來的關鍵趨勢之一時,一些日韓老牌電視品牌在量產節奏上稍顯滯后。
此前曾有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等人為了解釋日韓在一些工業技術上為何崛起,提供了一個名為“蛙跳模型”的解釋,也就是“領先國因舊技術鎖定效應陷入路徑依賴,后發國通過突破性技術應用實現跨越式趕超。”
他認為,無論是20世紀初期的美國超越英國,還是下半葉的日韓追趕美國,都遵循著相同路徑,而如今用這個模型揭示的事實或許正在再次上演,我們或許有機會成為跨越式趕超的一方。
看點二、從單品智能到“AI管家”,家電正走向全面革新
智能家居發展至今,已經來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過去那種依賴手機App、設備間各自為戰的“單品智能”時代已然落幕,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由AI驅動、能夠主動感知并提供協同服務的“AI管家”時代。
在IFA 2025的舞臺上,我們清晰地看到,無論是三星、LG這樣的國際巨頭,還是以TCL、海爾、海信、長虹等為代表的中國軍團,都在描繪一幅設備智能感知、無感聯動、服務先人一步的未來家庭藍圖。
我們已經介紹過了三星的Micro LED電視產品,但實際上三星在此次IFA展上的核心并非展示某一款具體的產品,而是給出了一個愿景——“AI Home: Future Living, Now”。也就是通過一個分層式的AI管理架構:專注于家電的Bespoke AI、負責娛樂交互的Vision AI,以及作為移動核心的Galaxy AI。其中前兩者包含了各種家電,最后由Galaxy AI通過SmartThings平臺串聯起來,將手機的角色從單一設備,提升為控制全屋生態的“移動中樞”。
與三星一樣,海信在IFA上的展示并非僅限于電視,而是涵蓋了各種家電的全面組合。海信在IFA 2025的主題是“AI Your Life”,為我們帶來了涵蓋AI空氣、AI洗護、AI美食、AI能源、AI服務五大垂類智能體,提供定制化體驗。
在廚房場景,海信大屏智能冰箱能夠成為全屋家電的控制中心;AI空氣場景能夠檢測人體方位實現精準調溫,海信還專門為歐洲氣候進行了優化;可以智能識別衣物的全球首臺4合1熱泵洗烘一體機首次亮相海外。ConnectLife也連接了海信的IntelliSense傳感器,可用于降低家電能耗。
今年IFA展會現場,LG為我們帶來的是其“LG AI Appliances Orchestra(LG AI家電交響樂團)”概念及全系產品矩陣。圍繞著其AI家庭中樞進階版LG ThinQ ON,LG構建起了包含AI智能壓縮機冰箱;能夠識別不同衣物面料,并提供智能溫控及洗滌物調整策略的洗衣機和烘干機;帶新型蒸汽拖把的掃地機器人、內置掃地機器人工作站、手持吸塵器和干濕兩用手持吸塵器等完整的AI家居解決方案。
如果說LG主打的是“交響樂團”,那么TCL則更像是“集團軍”,我們可以看到最大115吋的X11G Max QD-Mini LED電視、主打“AI睡眠”功能的小藍翼C7新風空調、主打“分子磁鮮”的冰淇淋磁鮮冰箱等全系家電。最終,TCL通過首次亮相的“NXTHOME”科技美學專區,將所有硬件串聯起來,呈現了一個融合了智能家居解決方案與生活方式美學的未來之家場景。
海爾同樣帶來了以AI為核心的系列產品,其中包含了M96 QD-Mini LED電視系列,它以QD-Mini LED顯示技術和KEF校準聲音為基礎,提供了沉浸感十足的體驗。一同現身的S90、M92和M80系列三款Mini LED型號電視,每款產品各具特色:S90系列專為電影家庭觀看而量身定制;M92系列迎合快節奏的動作和運動;M80系列則旨在提供平衡的音景,為多功能娛樂提供服務。
不僅電視,現場我們可以從海爾的幾乎每樣家電上看到AI的賦能。比如采用了最新的“AI智慧眼”科技的冰箱,可自動識別食材種類,主動調節保鮮環境,還能記錄食材放入的時間、位置等;“看得懂”衣物的海爾Next Generation洗衣機,能夠精準檢測衣物數量、顏色,根據泡沫生成量動態調整漂洗與噴淋次數,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老牌家電廠商長虹,在IFA會展上帶來了特別有意思的熊貓主題全家桶,突出一個軟萌可愛。AI電視搭載擬人化智能體“熊貓小白”,在大模型集群、算力集群、AI 集群、感知集群的強大支撐下,讓其具備思維能力、記憶力和自我學習持續進化的能力。用戶可以通過該智能體一鍵“進入”熊貓樂園,并將四川竹林生態濃縮于交互系統和內容之中。
除了電視以外,長虹的其他家電也貫徹了這種“熊貓”主題。例如冰箱創新應用AI云保濕科技,模擬熊貓棲息地濕潤環境,確保果蔬7天脆嫩如初;空調融入臥龍自然保護區溫濕度數據,通過“AI自適應技術”自動調節室內環境,還有模擬熊貓幼崽揉搓竹葉姿態的洗烘套裝等。產品設計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黑白“熊貓元素”。
很明顯,長虹希望用“大熊貓IP”構建一種“反差萌”來提供情緒價值,這步棋看似“不務正業”,卻可能歪打正著,找到打開智能家居市場的另一把鑰匙。
除了構建的智能生態,還有一些中國企業將精力放在了死磕一些具體的“老大難”問題上。比如來自米家生態鏈的“澄一科技”,在針對廚房油煙這一頑固痛點帶來的IQV凈煙技術。
與傳統油煙機不同的是,IQV動態微粒捕集技術并非依賴單一氣流控制,而是通過“源頭四渦氣旋、高速后傾氣流、防逸阻隔氣簾”三種氣流的組合拳:先是“兩兩對轉氣旋”在鍋具上方就將油煙、細顆粒物PM2.5和氣味分子牢牢控制住;接著,隨氣流快速向后被吸走,遠離人體,吸風口風速高達13-15m/s,是傳統煙機的3-5倍;這個過程中,即使有瞬間炸起至煙機頂部的油煙,也會被“弱風氣簾”吹回高速捕集區,防止油煙逃逸。所以,不管是中式爆炒還是西式燒烤煎牛排,再也不擔心跑煙、滿屋油煙味,下廚時的空氣質量也能保持優良,尤其適合想要做開放式廚房、或是對空氣質量敏感的用戶群體。
不難看出,無論是三星“AI Home”、LG“AI Appliances Orchestra”,還是海爾、長虹所展示的AI家電矩陣,全球主流廠商的目標已走向了同一條道路:通過AI技術,構建一個設備間無縫連接、能主動服務的智能家庭生態。
顯然,如今的智能家電“大戰”已不再是單一維度的比拼。它既是一場關乎平臺與生態的“體系戰”,也是一場考驗技術研發的“攻堅戰”。未來的贏家,或許正是能在這兩個戰場上都交出滿意答卷的企業。
看點三、“跨界”玩家越來越多,戴森老爺子親自“帶貨”
如果說IFA 2025上哪個品類最能體現中國科技軍團的領先優勢,那智能清潔領域絕對當仁不讓。放眼望去,從傳統巨頭到跨界新銳,整個賽道的核心力量絕大部分都來自中國。不僅如此,很多廠商還在積極探索新的機器人形態,出現了爬樓機器人這種新的探索。
追覓在今年IFA展會上推出了搭載仿生四足履帶爬樓系統的Cyber X,據稱能夠在掃完一樓后自動“爬樓”,清潔其他樓層。
不過這或許還并不是追覓此次IFA展示的最強產品,在追覓站臺上,我們還看到追覓H15 Pro洗地機、Matrix10 Ultra掃地機、DZ60 Pro洗碗機、Miracle Pro吹風機等一眾在IFA獲獎的明星產品。
在添可展臺,我們看到了號稱最懂用戶的芙萬S9 Scientist智能洗地機和芙萬Station S9 Artist智能洗地機。其中,芙萬S9 Scientist主打硬核科技升級,集成了磁敏動態速干、一鍵增壓爆噴和360°全向助航等技術,為用戶帶來了精準助力、強力去污和絲滑省力的極致操控體驗。
而另一款芙萬Station S9 Artist則更聚焦便捷性,其創新搭載的5L自動補給熱水艙,能利用熱水高效溶解油污,直擊廚房等重油污場景的清潔痛點,大大提升了家務效率。
石頭在本屆IFA的表現同樣亮眼,帶來了包括首款全地形智能割草機RockMow與RockNeo、全球首款五軸折疊仿生機械臂掃地機器人G30 Space探索版、業內首創的蒸汽熱水雙效洗地機A30 Pro Steam、分子篩洗烘一體機Z1、Hera等在內的多款重磅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石頭專門針對海外市場對其產品進行了優化,比如其智能割草機RockMow搭載了符合歐盟CE認證的精準邊界識別系統,能更好地適應歐洲復雜的庭院地形和植被環境;掃地機器人G30 Space探索版則內置了針對歐洲家庭常見地毯材質的深度清潔模式。
這種針對海外市場的優化在其他廠商這里同樣可以看到,例如庫犸科技在IFA展會上首發的LUBA mini AWD LiDAR割草機器人,將激光雷達、動態定位與AI視覺同時協同,能夠適應海外復雜的庭院地形及信號,自動選擇最優定位模塊。
在今年IFA上,我們還能看到很多“跨界玩家”。比如以充電儲能產品聞名的安克,在IFA為我們帶來了旗下最新掃地機器人Robot Vacuum Omni S2。它擁有強吸力和高壓自清潔拖地功能,獨特的爬樓輔助設備MarsWalker能夠自動將掃地機器人從一樓搬運到二樓,提高清潔面積與廣度。
遇到障礙不只有“爬”這一種處理方式,想辦法移開或許也是不錯的選擇。國內智能清潔品牌MOVA在此次IFA展會上,不僅展示了其ZEUS 60爬樓模組,還展示了其首款搭載雙機械臂的SIRIUS 60掃地機。
這款掃地機的左臂擁有抓握能力,可以負責抓取物品和整理;右臂搭載掃地邊刷,可以伸出清潔衛生死角。雙臂組合的方式,使掃地機的工作范疇從僅地面清掃拓展成了三維立體空間整理,掃地機未來能干的活更多了。
為了抗衡中國品牌的壓力,老牌勁旅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老爺子在IFA開展前夕,在柏林旗艦店親自“帶貨”,展示了一系列戴森“黑科技”產品。例如戴森迄今最纖巧的PencilVac鉛筆吸塵器,這款吸塵器的機身僅有38毫米,但卻內置了戴森吸塵史上最快、最小的Hyperdymium 140K馬達。
除此之外,詹姆斯·戴森還在IFA現場,為我們介紹了包括V16 Piston Animal無繩吸塵器、Clean+Wash Hygiene洗地機、Spot+Scrub Ai機器人、HushJet Purifier Compact空氣凈化器HJ10等在內一系列產品。
也有一些老牌歐洲家電企業也開始選擇與中國展開技術合作,比如博世與科沃斯深度合作推出的首款嵌入式掃拖機器人,據稱是首款可完全集成到廚房家居中的掃拖機器人系統,所有維護流程都在櫥柜中自動、隱蔽地完成。
看點四、以“務實”著稱的IFA,也有“奇兵”突擊
與CES、MWC等展會相比,IFA往往被認為是更務實的,其產品往往更貼近日常生活而非酷炫概念,換言之也就是“不夠酷”。但在今年IFA展會上,我還是看到了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小玩意兒”,其中很多來自中國。
AI硬件的熱潮之下,爆款產品卻長期缺位。而由中國廠商主導的AI眼鏡,被不少人視為目前最有可能打破這一僵局的“破局者”。今年IFA展會上的AI眼鏡新品不多,亮相的多是來自中國的“老朋友們”,但這恰恰說明市場可能已經從早期百花齊放的概念探索,轉向由頭部廠商進行產品的持續迭代和優化,而這也正是AI眼鏡落地應用愈發成熟的標志。
Rokid首次在歐洲展出了此前曾火爆一時的Rokid Glasses AI眼鏡,這款眼鏡重量49克,內置1200萬像素攝像頭,海外版AI功能由ChatGPT支持,一同登場的Rokid AR Joy2套裝也吸引了不少現場觀眾駐足體驗。
TCL旗下的雷鳥創新在現場展示了AI拍攝眼鏡V3、雙目全彩衍射光波導AI眼鏡X3 Pro等。IFA期間,雷鳥還宣布與音響品牌B&O達成合作,首款AI+AR眼鏡產品10月首發,值得期待。
致敬未知旗下AI眼鏡品牌BleeqUp超影擎攜明星產品Ranger亮相2025 IFA,這款融合了運動護目鏡、AI運動相機、藍牙耳機和對講機的產品在亮相首日就斬獲了IFA2025 “BEST SHOW” 獎項,很適合喜歡戶外運動的朋友們。
不僅是同一個品類的競爭,為了拓展產品矩陣,一些企業也開始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積極探索新產品。比如今年大疆和影石Insta360在IFA展會現場不僅展臺相鄰,產品也開始互相“取長補短”,“攻入對方腹地”,上演了一出“貼身肉搏”的戲碼。
其中,大疆展示了近期發布的Osmo 360全景相機,這款產品配備兩顆方形一英寸全景影像鏡頭模組,支持拍攝原生8K全景視頻、1.2億像素全景照片,并擁有手勢控制、語音控制和智能追蹤等智能化功能。
而影石創新這邊也同樣涉足了本來是大疆的“老本行”無人機領域,推出了首款全景無人機影翎Antigravity A1。它重量僅249g,搭配Vision飛行眼鏡和Grip體感遙控器支持多種運鏡,一次全景拍攝即可完整捕捉360°視角。
實際上,不只是大疆和影翎,在IFA展會的無人機領域,我們還看到了很多來自中國的老朋友:普宙科技展示了其旗艦折疊無人機S200,主打抗風性能與高負載能力,適用于專業測繪與工業巡檢;新銳品牌哈浮則聚焦消費級市場,HOVERAir AQUA主打抗水防濺,適合海外流行的沙灘海邊娛樂場景使用;而以智能跟隨技術見長的博坦,則帶來了新一代Atom系列無人機,強調其AI賦能的自主避障與4K高清影像能力。共同展現了無人機技術正朝著專業化、便攜化與智能化多元發展的趨勢。
每次展會,各式各樣充滿想象力的概念機往往會成為不少人關注的焦點,此次IFA也不例外。對我個人而言,今年IFA展會現場最吸引眼球且實用的,無疑是聯想的ThinkBook VertiFlex概念機。
這款號稱業內首款配備14英寸可旋轉屏幕的筆記本電腦,能夠通過一個樞軸鉸鏈,讓屏幕從傳統的橫向模式一鍵翻轉為縱向模式。對于我們這些內容創作者而言,這并非單純的炫技,而是切中了很多需要處理長文檔、寫代碼或是進行分屏多任務工作的用戶日常使用的“痛點”,多形態的屏幕空間毫無疑問能夠提升不少生產力。
除了概念筆記本電腦,聯想在今年IFA現場還有一款概念產品同樣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那就是聯想靈動AI底座。它集成了攝像頭和麥克風陣列,能實現自動人臉跟蹤、語音控制,還能通過一枚AI戒指進行手勢控制,讓視頻會議和內容創作更加智能。
如果說聯想在新的AI概念產品形態上獨具匠心,那么傳音則是在手機輕薄的形態上下了功夫。在IFA上,傳音用超薄手機TECNO Spark Slim與TECNO Pova Slim 5G系列吹響了向歐洲市場進軍的一聲號角,5.93mm的厚度再加上極具辨識度的“Mood Light靈眸”在設計上獨具匠心。我們在德國柏林IFA現場拿到了新機,手感確實不錯。
除了這些適用范圍較廣的硬件品類以外,還有一些產品主打垂直細分領域,比如來自時空壺的AI翻譯耳機,能夠幫助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無縫溝通,在IFA這樣的國際展會中非常有用。
今年早些時候AI智能寵物曾因為一些網絡表情包走進大眾的視野,也讓越來越多的廠商看到其中的機會。我們在IFA現場也看到了不少AI智能寵物產品,例如TCL的AiMe、SwitchBot的Niko和Noa,它們能夠識別家庭成員并做出反應,提供情緒價值。從社交媒體和市場的反饋來看,這類產品也有望成為AI硬件領域的“黑馬”。
TCL的AiMe
SwitchBot的Niko和Noa
還有一些產品聚焦具體的運動場景,比如這款Acemate網球機器人。它使用雙4K雙目攝像頭和先進算法,能以厘米級的精度跟蹤發球、接發球和反彈,預測軌跡,并迅速做出響應,獲得了IFA創新獎。
在IFA現場,我們還看到了一個從“極客專屬”迅速走向消費化的品類——桌面激光雕刻機。它并非3D打印的“增材”,而是通過激光在各種材料上進行“減材”蝕刻與切割,以往多應用于工業場景,如今越來越多地進入消費市場。
這一轉變的背后,是一個日趨成熟的開源開發生態。以創意工具品牌Xtool為例,其通過提供開放的API接口、支持第三方軟件開發以及與全球創客社區的深度合作,構建了一個圍繞硬件產品的軟件、設計素材和應用生態,持續降低著開發與使用門檻。
如果說Xtool定義了生態化、平臺化的開發模式,那么以LaserPecker為代表的一眾中國品牌,則正通過將專業設備小型化、智能化和安全化,讓個性化定制變得真正觸手可及,成為本屆IFA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或許會在未來成為很多人的“新玩具”。
結語
回到開頭的問題,作為每年都會親赴柏林的科技媒體,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當喧囂散去,IFA帶給我們的價值究竟是什么?當人們談論IFA 2025時,除了產品本身,我們還能看到什么?
古人言“一葉知秋”,在這個略帶涼意的異鄉街頭,我們或許可以從一個個具體的產品觀察到潮流的方向。
幾天展會逛下來,我最大的感觸是:如今再討論“‘中國制造’是否已經轉型成功”,似乎已過時:在電視領域,中國品牌已經能與日韓巨頭同臺競技,并深度影響下一代技術的發展路徑;在掃地機器人領域,中國品牌正在積極探索無人區;在探索未來智能家居生態的道路上,“中國方案”與全球主流趨勢并行,并在某些細分領域和應用模式上展現出了獨特的活力。
時至今日,百歲有余的IFA展已經見證了無數次技術浪潮,而2025年這一屆,無疑是屬于中國創新力量的強有力注腳。